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管理硕士 > 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简章

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公共管理硕士(MPA)招生简章

2020年07月28日 17:37:51 文章来源:尚德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坐落在古朴典雅的华工5号楼。学院目前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公共管理学科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包括正高25人,副高23人,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0人。其中有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MPA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1人,中共吉林省省委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1人,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2人。学院现有7个省级研究基地。与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近5年来,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8项,其他国家社科、自科基金和省部级纵向课题8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以及SSCI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将近400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奖励9项,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和部门批示20余次。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致力于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2003年获全国第二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硕士学位点,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自开办以来,依托公共管理学院师资力量,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区位优势,立足广东“先行先试”改革试验区,发挥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交叉优势,“以战略定位谋资源,以工匠精神树品牌”,打造了我校MPA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2012年顺利通过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合格评估,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MPA项目评估结果排名居于全国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第八届全国优秀MPA论文评选中,华南理工大学获奖数两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与复旦大学并列)。截至目前,累计招收3015MPA学生,其中1938名学生已经顺利获得了MPA硕士学位。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省市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授及MPA校外导师。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考生的学历须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01791日前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2)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201891日前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3)获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201591日前获得高职高专毕业证书),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不含本科结业生)的人员,且有突出的工作业绩(相关证明、业绩报告)等。

3.考生持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报考,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复试阶段的资格审查前须提交该认证报告。

二、招生人数及专业方向

1.招生人数:2020年拟招260人。

2.专业方向: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与区域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三、报名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我校将在复试录取阶段审核考生报考资格。

(一)报名时间

20191010日至1031日,每天9:00-22:00

网上报名时间充裕,建议广大考生合理安排报名时间,避开报名初期、末期高峰,避免网络拥堵影响报名。

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拟于20191013日下午15点,在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107会议室,举行招生宣传咨询会暨校内MPA教学名师示范课活动,热忱欢迎各位考生参与。

(二)报名流程

1.网上报名程序

1)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 ://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2)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2.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可以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报考点或就近考点,应在规定时间内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华工考点现场确认的要求以我校研究生招生主页通知为准http://admission.scut.edu.cn/,其他考点的以所选考点的通知为准,逾期不再补办。

2)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3)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4)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3.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准予考试。

四、初试科目、初试时间及准考证发放

(一)初试科目

我校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设置,公共管理硕士初试科目为两门,分别是: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200分)、②204-英语二(满分100分),均为笔试。

1)外国语:采用英语二试题(英语二重点考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阅读和翻译能力);

2)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公共管理硕士采用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试题。

上述统考试题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联考科目的考试范围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编写的联考科目考试大纲。

(二)准考证发放

20191214-23日,所有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应提前一天前往考点熟悉考场安排等情况,并于考试当天凭网上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本人第二代身份证按时参加考试。

(三)初试时间与地点

20191221日(管理类联考上午,外国语下午)。

考试时间、地点详见准考证。

(四)成绩公布

初试成绩将于20202月中下旬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主页(http://admission.scut.edu.cn/)上公布。考生自行在网上查询、打印本人初试成绩单(我校不再另寄成绩通知单)。

五、复试

我校为教育部授权自主划定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的高校之一。我校将于20203月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主页上公布最低复试分数线。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请自行下载打印《复试通知书》。复试时间一般安排在3月中下旬。

复试成绩占录取总成绩的权重为40%—50%(具体见复试期间发布的复试录取细则)。不按规定时间参加复试或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一律不予录取。

六、学费

学费收费类别

收费标准

(元/学年)

总学费(元)

学制

定向就业(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

29000

87000

3

(不另收毕业答辩费用。分学年收缴,于每学年9月开学注册时一次缴清,学生在读期间的课本费、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七、学制及培养方式

1.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上课地点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除寒暑假和国家节日外的周末授课,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在校年限为5年。

2.我校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只限录取定向就业类别,户口、人事关系、档案皆不转入我校,不享受奖助金,学校不安排住宿,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均由考生所在单位承担。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学生毕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的,将颁发教育部认定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九、咨询和联系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五号楼106

联系人:陈老师、秦老师、杨老师、刘老师

电话:(020)87110308(020)87114678、(02022236696

2020华工MPA考研咨询QQ群号:282602112

E-mailliugm@scut.edu.cn;papchen@scut.edu.cn

微信公众号: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MPA-SCUT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http://www2.scut.edu.cn/spa

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http://www2.scut.edu.cn/mpa/

本简章由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负责解释,且将以教育部和华南理工大学当年的最新文件规定为准。

 

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

2019920

[[tupian5333]]

如果遇到报考疑惑,可点击免费咨询,一对一报考指导
免费试听
报考提醒
关注官微

关注尚德机构官网

下载APP

下载尚德机构APP

企业合作